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教育 >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最好的人生态度)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最好的人生态度)

娇娇1年前 (2022-12-01)学习教育238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最好的人生态度)(1)

苏东坡是非常伟大的,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以介绍,今天我们从苏东坡生平轨迹上的一个点切入。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乌台诗案”,苏东坡因王安石的求情免于一死。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苏东坡当年死了,我们会损失多少文化,苏东坡活到64岁,发生“乌台诗案”时苏东坡42岁,如果没有后面的22年,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产生什么影响——1500多篇古文消失了,100多首古诗没有了,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内的200首词没有了,400多个宝贵的药方没有了,被后人誉为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没有了,西湖上宛如长龙的苏堤也没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言没有了,就连那一道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东坡肉也没有了……

高风亮节的政治家

苏东坡具有多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尽管在北宋后期的政治活动中他不是最主要的政治家,但他却是最高明、最值得崇敬的政治家。我们来看看他作为一名政治家有什么表现呢?

北宋后期,王安石得到宋神宗的支持,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由于朝廷上反对的人太多,王安石采取了一种手段,只要支持新法就可以被提拔。这时苏东坡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认为新法推出得太草率,并没有好好地论证,执行过程中存在太多弊端。王安石急于求成,在6年间推出10条新法,使社会震荡。所以苏东坡坚决反对,也因为他的反对,他被贬官,后被逮捕流放。

若干年以后,宋神宗去世,朝廷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王安石也下台了,这时候司马光东山再起,急于恢复旧法。司马光恢复旧法的热情跟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热情一样,他要在一年之内把新法全部废掉,这时候苏东坡又站出来反对了。他反对司马光不分青红皂白地恢复旧法。他在朝廷上跟司马光争论,认为新法中有的条例还是合理的,而且已经实行这么多年了,老百姓都习惯了,你现在短时间内把它全部废除,又会引起社会震荡。但司马光是一个脾气很倔强的人,虽然苏东坡跟他私交很好,但是在朝廷上二人还是为了这件事情争论得不可开交。司马光去世后,苏东坡受到司马光老部下的排挤。

在笔者看来,这真正体现了一名政治家的高风亮节,什么是对国家有利的,我就发表什么意见,甚至不顾自己的前途命运。苏东坡小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书,那一年苏东坡大概10岁,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因为坚决反对宦官专政,被朝廷逮捕。范滂在被逮捕之前告别他的母亲,他说我要报国了,以后不能孝顺您了,希望您原谅我。他的母亲大义凛然地说,你这样做是正义的,为正义献身我完全支持你。读到这一段时,幼年的苏东坡就问母亲:如果将来我做了官,也像范滂一样,您是否会支持?他母亲马上表示说:你要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苏东坡的高风亮节,跟他幼年时候在母亲面前立下的誓言是有关系的,这是他一辈子的信念,作为一名政治家,这是最可贵的品格,就是绝对不伪善,不投机取巧,一切从事实出发,从真理出发,这是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留给我们做人方面的遗产。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最好的人生态度)(2)

勤政爱民的地方官

苏东坡一生在朝廷做官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九年,他更多的是做地方官。北宋有一个制度,地方官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超过三年一定要调动。出于这个原因,苏东坡去过很多地方做官,作为一名地方官,苏东坡的政绩如何呢?我们来讲两个例子。

苏东坡政绩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是江苏徐州。他到徐州不久就遇到黄河泛滥。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洪水到了徐州就泻不出去,徐州完全靠一道城墙把洪水拦住,城墙外全是洪水。当时洪水离城墙的顶端不到一尺,一旦漫过城墙的话,全城都会被淹。苏东坡刚上任就立马投入抗洪,他指挥全城人民先把城墙修好。然而洪水一直不退,他又让大家在城墙里筑一条堤坝,从里面托住城墙,免得洪水把城墙压垮。然后又找了很多船,弄了很多柴草,把柴草烧了以后吊在外面的城门口,利用外来的洪水压力用柴草堵住城门。

苏东坡在城墙上面搭了一个帐篷,晚上就住在那,几过家门而不入,但洪水一连几十天不退,徐州城非常危险,苏东坡就到禁军驻军的营地去请求支援。北宋规定禁军只有朝廷下命令才能调动,所以尽管洪水来了,地方也无权调动。苏东坡走进禁军的营房请求支援,本来禁军是不敢出动的,但是当禁军的首领看到苏东坡浑身泥浆满面憔悴,被感动了,决定参与抗洪。在禁军的帮助下,徐州终于躲过了洪灾。

苏东坡的过人之处在于,第二年,洪水虽然已经退了,但苏东坡仍然动员大家在徐州周围大修水利,特别是修堤岸,防止下一次洪水,我们刚才介绍北宋的官职三年就会调动,但苏东坡能为长治久安着想。

第二个例子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官,苏东坡到杭州做过两次官:第一次是做通判,第二次是相隔十五年后去做知州。他第二次到杭州以后,发现西湖的湖面变小了,就跟老百姓打听是怎么回事。老百姓说再过几十年西湖可能就没有了,原来北宋时期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不许百姓打鱼,于是水草疯长,湖底淤泥堆积,久而久之,湖面就越缩越小。

西湖不只是旅游胜地,而且是当时杭州唯一的淡水源,杭州农田的灌溉用水与老百姓的饮用水也都靠西湖,西湖一旦干涸,水源就没有了。所以苏东坡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整治西湖,他动员百姓割水草挖淤泥,那么多的水草和淤泥堆到哪里去呢?苏东坡想变废为宝。西湖原来只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堤岸,叫作白堤,于是他想在西湖修一条南北方向的堤岸,正好可以用水草加淤泥,为了不让堤岸阻断湖水,在堤岸上面又修了六座桥,桥底下湖水可以流通,修好以后在堤岸上又种了一些树,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州任期不到三年,他在离任之前还在想,西湖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草疯长,虽然现在把水草都挖掉了,但是以后水草还会长,要想一个一劳永逸的计划,于是他向当地的老百姓请教怎么办。有人向他建议说江南的农民喜欢种菱角,种菱角之前农民一定要除草,因为不把杂草除掉,没等菱角长好,水草已经疯狂长起来了。于是他收很低的租金把湖面租给百姓种菱角,但是他又担心如果菱角收成好,农民会扩大种植面,万一菱角把湖面都盖住了,就看不到水面了。所以他要划一个界限,湖心的一大片水域不可以种。水上怎么划界限呢?他就请人用石头做了一些宝塔竖在那里,两个宝塔之间的连线,靠岸的这边可以种,靠湖心的这边不许种。现在这三个小宝塔还留在西湖里,这就是“三潭印月”。

假如没有苏东坡,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西湖,西湖就没有今天这样的面貌,也没有苏堤,所以苏东坡对于杭州的贡献是留下了一个完整的西湖。苏东坡后来离开杭州时,自己也说过,他的主要贡献就在这里。

苏东坡的一生还有很长时间或被贬职,或被流放,即使他被贬职了,依然延续仁政爱民的思想。他被贬到黄州,发现黄州的百姓有一种陋习,穷人生了孩子以后养不起,生下来就把孩子放在水里闷死,叫溺婴。他觉得很残忍,于是发动当地的老百姓、发动富人捐款,成立了一个救婴会来帮助这些孩子。

他第二次被流放到惠州,那时他已经59岁了,他踊跃参加当地的一些市政工程,惠州修东兴桥和西兴桥,他都有捐款。

他最后被贬到海南儋州,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财力支援地方建设了,怎么办?他利用文化上的优势,帮助当地发展教育,他普及文化,指导当地人怎么读书,写文章向当地人推广优良的稻种,写文章劝导当地人生病要找医生等等。

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自己什么处境,苏东坡都努力地为当地老百姓做一些好事情。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这是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最好的人生态度)(3)

一生都在学习的天才

作为一名文学家和艺术家,苏东坡是一个天才,这个大家都不否认。苏东坡在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都登峰造极。古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古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是“北宋四大家”之一。

苏东坡的成功既在于他的天分,也在于他的踏实勤奋。苏东坡跟他的弟子说过一段话,他说:我年轻时候读书是这样读的,每读一部经典一定从头到尾抄一遍,每次抄书用不同的字体,这次用楷书抄,下次用行书抄,一边抄原文,一边练书法,所以他从小是下苦功的。

苏东坡中年在黄州时,已经是闻名天下了,但是他仍在下苦功。在黄州当地有一名负责教育的官员,有一天他到苏东坡家访问,书童进去通报,过了很久苏东坡都没有出来,这在古代是失礼的,又过了很久,苏东坡才匆匆忙忙出来,出来以后就抱歉地说对不起,解释说他刚才在里面做功课,今天的功课没有做完。这个官员听了很不相信,他是名闻天下的苏东坡,怎么还要做功课?于是问他:你做什么功课呢?他说:我在抄《汉书》。官员又不相信了,《汉书》他可能都倒背如流了。苏东坡说:我已经是第三遍抄《汉书》了。《汉书》全文几十万字,他抄了三遍,所以他是下苦功的。

除了下苦功,苏东坡一生都在勤奋地思考,在接受新知识,他从不自满,而是一直都在补充自己。用我们今天的话就是一直在给自己充电,在接受新的知识,他学习的门类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我们今天了解的苏东坡是文学家、艺术家,实际上,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在工程技术方面都非常努力。我们现在看《苏东坡全集》中有很多文章不是谈文学艺术,他有一篇文章专门谈怎么嫁接果树,他说把果树的两个枝条连在一起,涂上一种四川产的野生芋头的汁,这样嫁接的地方最容易存活,他还写过文章推广当时的新农具、当时的新稻种等等。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最好的人生态度)(4)

平易近人的苏东坡

苏东坡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非常平易近人。很多人因为成就高,就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苏东坡不是这样,他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始终以一颗坦诚的心跟别人相交,所以苏东坡从来不吝惜自己在文学和艺术上的才华,他很愿意为人家服务。比如说书法,当时人们非常愿意得到苏东坡的字,朝中所有的文官都有他的作品。 

有一天黄庭坚跟一个人说:如果你想得到苏东坡的书法,我教你一个办法,我已经打听好了,苏东坡明天要到一个寺庙去玩,你事先做一番准备。这个人做了什么准备呢?第二天苏东坡到了寺庙门口一看,怎么庙门口放了一张书桌,桌上铺了几张很好的宣纸,旁边的砚台,墨都磨好了,还有一支毛笔,他拿起来一看说这毛笔不错,于是他拿起来就写,写好以后这幅书法就归这个人了。所以要得到苏东坡的书法在当时很方便,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多,民间收藏的也非常多。

苏东坡在杭州做知州时,有一天审堂,衙门打开,原告和被告走进来。在古代无论县衙门还是州衙门,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大门一定是打开的,老百姓不可以进来,但是可以在门外旁听。原告说去年冬天借了20贯钱给被告,一贯钱就是1000个铜钱串成一串,说好今年夏天还我,到了夏天他不还,请老爷作主叫他还钱,苏东坡就问这个被告:为什么借人家钱不还?被告说:不是我不还,我是还不上!小人家里是做扇子生意的,去年冬天我向他借了20贯钱当本钱,买了竹子,买了绢,准备到今年夏天卖了扇子以后还钱给他。没想到今年夏天杭州气候反常,天气不热大家不需要扇子了,扇子卖不掉,所以我的本钱就收不回来。我家里现在积压了很多很多的扇子。

苏东坡就为难了,按照法律你借钱到期要还的,但是按照人情他不是有意不还,他是还不出来。苏东坡想来想去,他有办法了:你家里不是有很多扇子吗?把你的扇子拿过来20把,我帮你卖。那个人听到以后赶紧跑回家抱来了扇子。苏东坡把20把扇子在桌子上一字铺开,拿起笔来开始写字画画,他写得很快,一会儿就写好了,他把扇子给被告,一把扇子卖一贯钱。大家一看是苏东坡亲自画的扇子拿出来卖,蜂拥而上,抢购一空,这个人就把钱还上了。苏东坡作为一个地方官,利用自己这方面的本领帮老百姓解了难。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最好的人生态度)(5)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再看一看普通人身份的苏东坡。苏东坡作为政治家,作为地方官员,作为文学家、艺术家,他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表现,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但是对我们启发意义更大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的苏东坡,他对生活是什么态度,他对人生是什么态度,这对于我们更有启示意义。

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当中,都会有顺境也有逆境。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许就是他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后人在讲到苏东坡面对逆境时,都强调一点豁达,无论受到什么打击,他都想得开,这点当然不错,但是比豁达更重要的是坚韧不拔。没有坚韧不拔作为基础是旷达不起来的。苏东坡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对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品行都充满信心,他坚信自己这样做是对的,要坚持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积极乐观地对待种种苦难和打击。

“乌台诗案”是苏东坡生平遭遇的第一次打击,也是非常沉重的一次打击,他被以诽谤朝廷的罪名逮捕起来,在御史台的监狱里过得非常难,天天被逼供,苏东坡在御史台招供的话全部保存下来了,总共2万多字。透过文字我们能看到他是怎么被逼供的,日夜不让他休息。苏东坡在御史台监狱里被折磨了130多天,但最后还是被赦免了。

其中当然有很多官员援救他。苏东坡被抓进御史台以后,王安石亲自上书给皇帝,反对杀他,说这样的人才不能杀,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杀他,也有其他人上书反对杀他,但是最终起作用的并不是王安石,而是当时的太皇太后。有一天宋神宗上朝回来脸色不好,太皇太后看到他脸色不好,问他为什么。宋神宗说:我们的变法不顺利,推行新法受到很多阻力,很多人反对,特别是有一个叫苏轼的人还写诗讽刺我们。太皇太后一听,说:是不是苏氏兄弟二人中的一位啊?皇帝说:是啊,您在深宫里怎么知道这两个人的名字呢?太皇太后就说:你的祖父做皇帝时,有一天退朝回来非常高兴说今年我们朝廷开科举士,录取的考生中有两个从四川来的苏姓人,非常了不起,现在还年轻,将来可以做宰相,留给我的子孙做皇帝时再提拔他们,所以我就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太皇太后就问宋神宗:现在这个苏轼在哪里呢?宋神宗说:正关在牢里。她说:写诗讽刺也不至于犯死罪吧,你不要严惩他。又过了一阵子,太皇太后生病了,皇帝要大赦天下,来帮太皇太后增寿,太皇太后就说:不需要大赦天下,你放了苏轼一人就行了。

但宋神宗还是怀疑苏东坡,就决定派一个小太监到监狱里看看,于是就发生了下面这件事:苏东坡豁达的性格使他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睡得着觉,这一天苏东坡在牢里接受了一天的审讯,晚上非常疲倦地回到牢房,回到牢房就睡了。突然门开了,走进来一个年轻人,也不说话,把包裹放在地上当枕头也倒下来睡了。天快亮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爬起来把苏东坡推醒,说恭喜学士,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年轻人就是宋神宗派来的小太监。小太监回到宫里跟皇上说,这个人心里一点儿鬼都没有,他肯定没干什么反对皇帝的事,他心里坦荡才能睡着,宋神宗最后赦免了他。

苏东坡出狱以后先到黄州,后来到惠州,最后到儋州,受到这么多的打击,但他在委屈和打击面前,不悲观不放弃,坚韧而旷达。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能读到他的心情轨迹。比如说《后赤壁赋》,他写于寒冬腊月,他跟几个朋友到赤壁,几个朋友都留在船上,他一个人爬到赤壁山上,那么寒冷的夜晚,他一个人爬到赤壁山上去干什么?《后赤壁赋》里写得很清楚,“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因为他的心情不好,他有一种孤独感,很多朋友怕被牵连都不跟他来往了,朝廷里的人还在继续迫害他,还在搜集他的罪证,他感到委屈、感到郁闷。但是苏东坡是怎么表现的呢?他没有从赤壁山上一跃而下,而是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还写了一篇《后赤壁赋》,所以他在逆境中,用坚韧和旷达的态度来对付一切,以不变应万变,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他就无往而不胜。

尽管苏东坡的好诗好词不计其数,但是最想推荐给大家的,是他在黄州写的《定风波》。苏东坡到黄州以后生活困窘,因为那时候是罪官,收入很少,全家连佣人在内一共有二十几口人,他养活不了全家。他为什么会叫东坡居士?原因在于他在黄州东边的山坡上开荒,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水稻,用以养活全家,后来还在上面盖了几间房子,自称为东坡居士。第三年觉得田地不够用,养活不了全家,于是想到离黄州二十里的地方去买一块稻田,他和几个朋友去买地,去的途中遇到风雨,没有买成,但是催生了那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说我平生经历过的风雨太多了,风雨总会过去的,他最后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任何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头看,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一切都归于平淡。

苏东坡在逆境中就是以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走过的,当时的人都把海南岛看作鬼门关,十去九不回,流放到那里的人没有活着回来的,但是苏东坡回来了。曾找到两个人的记载,他们都在苏东坡的归途中看到他,说他当时面色如土,头发都脱掉了,但是精神上依然健康,依然谈笑风生。

大家不妨多去读读苏东坡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学习他的人生态度,那么尽管我们是芸芸众生,却依然过得更加精彩,走得更加坚定,我想这是苏东坡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遗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支持或者同意该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未经本站证实,其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其内容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loby.com/2022123556.html

相关文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全诗(傲雪寒梅最经典的诗句)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全诗(傲雪寒梅最经典的诗句)

近日,京都各大公园的腊梅花都开了,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纷纷前往。为初春略显冷清的公园增添了不少热闹的场景。蜡梅又称腊梅,金黄的花瓣似蜡,在岁首初春凌风傲雪,毅然绽放。花香清雅,沁心彻骨。昂...

烽火连三月的下一句(赏析诗圣杜甫古诗三首)

烽火连三月的下一句(赏析诗圣杜甫古诗三首)

杜甫(712年——770年)生活在盛唐到中唐时期,是跟李白其名的诗歌大神。他共留下1300多首诗歌,有一颗赤子之心,极具博爱情怀和悲悯意识。 儒家思想一度是我们行为处世的价值标准,在杜甫身上...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美到窒息的古典诗词)

宿建德江古诗意思(美到窒息的古典诗词)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开元十六年(728),四十岁的孟浩然“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他又逗留长安,欲献赋...

强烈的近义词(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近)

强烈的近义词(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近)

近义词和反义词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必考题型之一。熟练掌握近反义词有助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有利于日后句子、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对准确表达文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

关于风的古诗(飞花令“风”的诗句全集)

关于风的古诗(飞花令“风”的诗句全集)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家长们不如和孩子一起玩玩「飞花令」,不仅能让...

26个字母怎么学最快(学音标对应的字母又简单又快)

26个字母怎么学最快(学音标对应的字母又简单又快)

第一步:利用6个小时认真学习a、e、i、o、u、y的读音和音标。 第二步:花一个小时学习8个字母读音中含有元音字母e的字母音[i:]的辅音字母。 第三步:花一个小时学习6个字母...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