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教育 > 春去花还在的下一句(学生诗词共赏《画》)

春去花还在的下一句(学生诗词共赏《画》)

莎莎6个月前 (10-13)学习教育162

《画》这首五言绝句更像是给大家出的一个谜语,不仅如此,这首诗的出身也就和其名字一样,也像是一个谜语。我们的课本中说它是唐代王维的作品,但在王维的作品里或在《全唐诗》都没有发现这首诗的存在。在上海的小学语文等教材中,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宋代一位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诗人写的。还有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虽然众说纷纭,但绝对影响不了这首诗的风采。

春去花还在的下一句(学生诗词共赏《画》)(1)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这对这幅插图,其实我倒觉得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课本的附图更贴近一些,或是先入为主吧。画上的景物本身都是静止的,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也不会有任何动作。然而作者却用非常朴实的文字,不是把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把我们拉进了画卷之中,成为刻画的一部分,直到最后才醒悟这是一幅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画卷: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首句“远看山有色”,远远地望去,山光水色映入了眼帘。这些的是实实在在画中的山水景色。有人说:这句诗没有提到水,怎么把水也加进来了?而且这水还是流水,为什么?我们下边会讲到。如果是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一幅画,一下子就让人觉得其有无限的山水风光。但如果这首诗的作者,就像我们读这首诗而不见画面的情形,那这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种山水可以是清秀俊朗、桃花盛开的青山碧水,也可以是繁花似锦,飞瀑喧下的高山流水;是寒色苍苍,奇伟峭拔的崇山险水,就全凭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心去想象,去体悟了。

春去花还在的下一句(学生诗词共赏《画》)(2)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从第一句我们完全看不出是在写一幅画,但下面的这句“近听水无声”,给了我们提醒。这句话的意思是走进了却没有听见水的声音。说到这里,便可以回答上句没有水,却说是山水画,而且还是流水。“近听水无声”呼应了上一句,在画面中看到的不止是山,还有水——而且是流水。“近听水无声”这句一下子就把“山有色”的远观的“静境”变成了鲜活的“动境”,画面立即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句诗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让人想走到近前去倾听一下大自然的水声,结果没有听到任何水的声音。如果不是流水而是一潭静止的水的话,诗人就不会走到近前去听水声了。

这一句“近听水无声”和上一句“远看山有色”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遥相呼应的。这是一种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互文”(该修辞手法介绍见文章后面的注释)。这首诗的互文不止在这两句,而且包含在整首诗中,也包含后面的花与鸟。

春去花还在的下一句(学生诗词共赏《画》)(3)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前两句通过“远看”和“近听”的描写,体现了诗人高超的笔法,他对动静的转化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最真实而精彩的画面,这是非常高超的笔法。通过这两句,让我们看到了“有声有色”的画面。“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应该是鲜活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才使得观者去”近听“。无声的画让人产生了有声的感觉,这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下面“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承接“近听水无声”的。盛开的鲜花和活灵活现的鸟儿,都仿佛是现实之中的一样,让人融进画境,流连忘返。走近后发现听不见水声,突然意识到春天已经不再,却还在绽放的鲜花;人已到近前,而依然立于枝头上的鸟儿。这才从画境回到现实之中,原来自己一直在观看一幅画。这体现了画的精美之处,让人进入画中而不自觉。这里的“鸟不惊”和“水无声”一样,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说明了画家手法的高明。

春去花还在的下一句(学生诗词共赏《画》)(4)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后两句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段要讲给学生时,要谨慎考虑)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地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画中的花,美而不谢;同样只有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这种梦想就像画中的意境一样,但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像画中一样的桃园仙境。

这首身世成谜的诗本身就是一个谜语,谜底就是标题。诗人用朴实而高超的语句描绘了一幅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这幅画让人流连忘返而不自知。至于深层次的内涵,就要每个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参研体悟了——就像我们中华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文化和文明一样。

注释:

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支持或者同意该观点。其原创性、真实性未经本站证实,其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对其内容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链接:https://www.hloby.com/2022101573.html

标签: 学生诗词

相关文章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全诗(《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全诗(《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颠沛流离的意思(小学语文常考近义词)

颠沛流离的意思(小学语文常考近义词)

近义词和反义词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常考题型之一。 同时学好近义词和反义词还有助于孩子在作文时的遣词造句,对准确表达文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单字...

欲穷千里目穷的意思(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欲穷千里目穷的意思(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77.穷 (1)困境,处境困难,不得志 【成语】 多言数穷 鸟穷则啄 穷寇莫追 穷则思变 穷猿奔林 兽穷则啮 穷而后工 穷且益坚...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李白天门山诗词全集)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李白天门山诗词全集)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前一句(语文课本最有名的四句诗)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前一句(语文课本最有名的四句诗)

而今我们提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诗,大家的脑海中会第一时间想到什么? 是春色正浓、春意盎然,还是联想到男女间不正当的关系,“越出常理的情爱”。 恐怕大多数人都是想到后者,这同我们数...

昏暗的反义词(给孩子收藏提前预习)

昏暗的反义词(给孩子收藏提前预习)

六年级语文近反义词汇总 【1课】 近义词 渲染—烘托 热闹—喧闹 明朗—晴朗 奇丽—瑰丽 疾驰—飞驰 回味—体味 境界—境地 拘束—拘谨 反义词...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